并购动机
2025-09-29 23:47:37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并购动机

何伏 中南文产 董事

一家企业在决定并购之后,要做的第一步,是要和拟被收购企业的管理层进行接触。如果双方能坐下来相谈甚欢,那事情就简单,无非是讨价还价,最后各让一步,各自欢喜。这属于善意并购。“郎情妾意”的善意并购之外,自然也有“霸王硬上弓”的并购。

就像地主家的恶少看上漂亮的良家姑娘,如果恶少长得不怎样,姑娘就不一定会相从,又或者姑娘担心恶少始乱终弃(被并购之后,通常会重组管理层)​,也有可能抵死不从。

这就会产生敌意收购——不管你同不同意,我直接跟你老子(股东)谈,用钱摆平。

在敌意收购方面,最著名的也许是《门口的野蛮人》所描述的案例,即KKR以250亿美元的代价击败3个竞争对手,获得雷诺兹-纳贝斯克公司的控制权的故事。

并购之后的整合其实也是一件难事——原来各玩各的,现在一个有话语权,但大部分工作要靠另一个来开展,两个人协调得不好就很容易吵架,甚至导致企业变成一坨烂摊子。

这就跟结婚一样,结婚前看着觉得哪里都好,结婚后发现哪里都有问题,最后不得不离婚。

企业有各种动机去寻求并购,但在确定并购这样的重大战略目标之后,在策略上就要认真考虑,因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能力圈。

据说,并购是商业活动中最高级的玩法——以企业为棋子闪转腾挪,并且每一次都是大买卖,不管是交易复杂度、规模还是其中商业价值,都能最大程度满足人的心理需求。

所以自从商业产生以来,并购从未间断。如果我们去问并购交易的任何一方,为什么要并购,答案可能五花八门,但结论只有一个:自己做太慢,还不见得能做好,为什么不买一个呢?

协同效应协同效应应该是说得最多的理由,并购双方在资产、能力方面能够实现互补或协同,从而提高公司业绩和创造价值,也就是常说的1+1>2。包括经营协同、财务协同和管理协同。协同效应可能体现在收入增加、成本降低、技术互补、市场份额增加等。

纵向扩张(向产业上下游扩张)的并购,通过打通产业链,一般可以降低成本。横向扩张的并购通过共享渠道,也可以促进销售、降低成本。

价值低估价值低估的意思是,被收购方的价值被市场低估了,收购方去捡便宜。这跟巴菲特的雪茄烟蒂投资法类似,也就是“以40美分买1美元”​。

公司控制权跟价值低估有点类似,只不过价值低估是市场失灵了,没有正确认识到公司的价值,所以被人捡便宜,公司控制权是因为管理层不合格,把本来的好公司搞差了,于是收购方将公司收购,提升管理效率,实现公司价值。

有限理性是指企业的管理层过于自负,觉得另一家企业没做好是因为它的管理层不行,如果自己能将它收购过来,凭借自己的能力,就能提升管理效率,将被收购企业的经营状态扭转过来。

当然,也有很厉害的企业能指哪儿打哪儿,都能成功。这些都是伟大的企业,但毕竟是少数。之所以先讨论企业的基因,因为这影响了企业的并购策略,在大多数时候,从提高成功概率的角度来考虑,企业应该采取的并购策略顺序如下:(1)横向并购。通过并购与自身所处产业链环节相同的企业来扩大规模,获得规模效应,增强自身在产业链条中的议价能力,甚至改变产业链中的利润分布。(2)垂直并购。向自身环节所处的产业链上下游扩张,也就是所谓的产业整合,中粮的全产业链运营即是如此。这样做同样可以获得规模效应或者形成竞争壁垒,并且肥水不流外人田。

(3)多元化并购,其实这不符合巴菲特“待在自己的能力圈里”的原则,风险也是最高的,不过“搏一搏,单车变摩托”​,跨入新的产业也有可能获得很多好处。

一是做大规模,这个自然无须多言。

二是对冲风险,如果企业本身是周期性行业,去并购相反周期或者防御性的行业,可以获得稳定的业绩。

例如,像汽车、钢铁、房地产、有色金属、石油化工属于周期性行业,有景气阶段和不景气阶段,食品业和公用事业属于防御性产业,两者结合,一方面可以平滑业绩,同时也让企业的业绩“进可攻,退可守”​。

三是抢占新的赛道,每个行业都有生命周期,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衰退,而企业要实现基业长青,自然希望进入正处于上升期的行业,如果能在刚起步的行业占据赛道,就能收割获利最丰厚的阶段。

四是资本需要,在资本市场,有些企业原本的业务是非常传统的业务,市盈率不高,通过收购一些具有想象空间的业务,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,也就是讲出新的故事。

当然,企业的并购策略取决于自身状况和想要达到的目标,因此实际并购策略也许是上面三种的一种,也许是混合起来使用。

并购是一项系统工程,业务流程一般包括7个环节:并购决策、搜寻标的、尽职调查、交易结构设计、谈判签约、交割接管和并购之后的整合。

--------何伏,CFP,CFA,CMC,CISHRM,金融学博士,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,哲学博士后。资深投资人,基金管理人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